天才与凡人仅隔一线?聊聊精神分析的“结构”
心理科 韩以华
在精神分析工作中,诊断“结构”是重点,这种诊断有别于精神科的病症诊断,它更像是区分心理上的“性别”:“精神病结构”或“神经症结构”,通俗来讲,就像测出每个人的“MBTI类型”。
两种“结构”在成长中形成
精神分析“结构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变迁:弗洛伊德派、传统拉康派、后现代拉康派。每个时代对结构都有不同理论和技术支撑,但是幼儿成长均是各派“结构”形成的必经之路。
精神分析认为:
1、未出生的宝宝并非是一张白纸,那些肉眼看不见的、活生生的、家族的“印痕”,在胎儿孕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刻画在胎儿的精神世界里。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前,在家庭中就有他(她)的位置和家族的期待。
2、0-1岁——口欲期,母亲的话语、目光、气味都能给婴儿留下深刻的印象,通过与母亲的依恋,婴儿能建立起安全感,接纳母亲给予的“爱”。同时,婴儿还要经历并克服这个阶段的许多困难,接纳这个阶段母亲给予的“不爱”。婴儿顺利度过口欲期,就好像长跑比赛跑完了第一圈。
3、1-3岁——肛欲期,幼儿会对大便产生感知,甚至把大便像“礼物”一样献给母亲,并逐渐把握对括约肌的控制能力,这也是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之间联系的缩影之一。幼儿要克服这期间的困难,在父母的陪伴鼓励下顺利渡过肛欲期。这好似比赛跑完了第二圈。
4、3-5岁——俄狄浦斯期,这是“主体”形成的关键期,学龄前期小朋友逐渐了解到规则、符号、规矩、禁忌等,开始认知并走向社会。这好似跑步比赛跑完最后一圈,只要冲破一扇“紧闭大门”就能进入广阔的世界。
如果小朋友跑完所有圈、冲过“紧闭大门”,“神经症结构”雏形完成;如果小朋友卡在第一圈或第二圈,或未能冲出“紧闭大门”,“精神病结构”雏形完成。
5、青春期——主体构建的收尾阶段,未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的孩子,其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一场没有硝烟的“战争”,即“彷徨、冲动等情绪的爆发”,青春期是完成主体构建的必经之路。
天才和普通人的不同“结构”
首先,精神病结构不一定都是精神病人,很多“日常精神病结构”的人社会功能完好,能正常工作、生活,建立美满的家庭,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因多种原因罹患“精神病”而必须经过治疗;还有一部分精神病结构人群因超群的能力,具有创造性、建设性的发明能力,对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。而我们大部分能正常生活与工作的普通人都是神经症结构,但不排除其中也有例外。
在此要说明的是,结构没有好与坏,就像性格有外向、内向、中间性格特质一样,每种性格有利也有弊。结构只是构成个体精神世界的矩阵和模板而已,这些矩阵与模板是人格形成的基础,每个人都是在结构的框架中与这个世界、社会、家庭中的人和事“共舞”,接纳理解自己的同时,也学会接纳理解这个世界。
备注:部分内容来自陈劲骁老师的讲座,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的小文,讲座内容与陈老师沟通并同意使用。在此致谢所有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。
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
0812——3330157(心理卫生中心)
0812——3887530(仁和院区)